张掖市以“三抓”破解“三小三不”问题 推动侨联工作提质增效

时间:2025-01-10 来源:张掖市侨联 作者:

近年来,张掖市侨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中国侨联、甘肃省侨联大力指导支持下,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以“三抓”入手,着力破解当前基层侨联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三小三不”问题,有效加强了侨联组织自身建设,有力推动了全市侨联工作提质增效。在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张掖市侨联被人社部、中国侨联评为“全国侨联系统先进集体”。

抓组织建设,破解基层侨联组织机构小、末端组织不健全的问题。针对基层侨联组织机构不健全、工作力量薄弱的突出问题,坚持统筹推进、系统谋划的思路,加大向上汇报、向下衔接力度,争取支持、建强组织。市级侨联做示范。张掖市委高度重视侨联组织建设,认真落实中国侨联《关于新时代加强基层侨联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甘肃省基层侨联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从市级层面推动解决机构、编制、领导职数等问题,在市委统战部增置市台侨服务中心,核定编制,配优配强工作人员,为侨务工作全面推进强化了组织和力量保障。县区侨联有突破。积极争取县区党委政府支持,积极构建“将县级侨联设在同级党委统战部”“统战成员+兼职侨联队伍+侨联专干”的基层组织架构,推动甘州、高台等5县区成立县级侨联组织,有效解决了县级侨务工作无组织机构、无专门人员的难题。基层网络重延伸。坚持“共享共建、为侨服务多元化、工作触角延伸到底”的原则,高标准建设侨联微组织——“侨胞之家”“侨情馆”“侨法宣传角”“侨务社区示范点”21个,实现了县区和归侨侨眷相对集中的街道及乡镇侨联组织全覆盖。

抓阵地建设,破解基层侨联组织辐射范围小、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坚持“党建带侨建”和“侨建促党建”原则,建强、管好、做实、用活阵地。找对人,发挥“引领力”。用好各领域统战工作对象基本信息数据库,挖掘侨资源、发挥侨力量,注重从热心侨联事业、富有奉献精神的乡镇街道工作人员、乡村致富带头人、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家、归侨侨眷、统战工作联络员中聘请专(兼)职侨联工作人员和侨胞之家负责人,构建“侨企+侨联+侨胞之家”模式,一体推进企业发展、县区侨联工作推进和侨胞之家活动开展。建阵地,架起“连心桥”。用好政府、侨资企业与统一战线和侨界热心人士资源,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建阵地,打造形成了产学结合、政策扶持、公益助行的“企业型”侨胞之家,以党建促侨建、社区治理融合为侨服务为特色的“社区服务型”侨胞之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传承型”侨胞之家和顺应城市记忆馆、“侨情馆”的“文化型”侨胞之家,有效联通了各类侨务资源。促规范,凝聚“同心圆”。制定实施《侨联工作指导》《“侨胞之家”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引》,使基层侨联组织干有标准、评有依据、检有标尺。抓侨联历史沿革、侨情分布、侨界掠影等丰富的侨元素阵地硬件建设,充分展示侨文化、体现侨风采。抓特色活动,凸显党侨共治,引导侨界人士听党话、跟党走。抓参与社会治理,鼓励侨界人士围绕文明城市创建、普法宣传等中心工作参与志愿服务。抓帮办实事,做好侨界群众帮扶助困、权益保障工作。

抓品牌活动,破解基层侨联组织影响力小,成效体现不明显的问题。建强组织、健全阵地,为开展“侨”牌特色活动打好了坚实基础。着眼凝共识,依托全市15个“侨胞之家”,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弘扬嘉庚精神等专题辅导讲座、座谈交流及“侨心永向党 筑梦新征程”等主题实践活动20余场次,不断增强海内外侨胞侨眷的认知认同。着眼聚侨力,积极参与承办“创业中华・筑梦陇原”侨领侨商走进甘肃张掖、中国侨联西北片区基层侨联组织负责人培训班、“创业中华・筑梦陇原”2024海外商会走进“兰洽会”投资合作对接等大型活动,接待海外侨界代表人士甘肃行研习参访团等9批近370人次,促成海内外知名侨企、侨领、侨团来张参访交流、洽谈合作,达成20多项合作意向。承办2024年全国侨联系统公益事业经验交流暨“侨爱·甘肃”公益行活动,甘肃省侨联与5个侨界公益组织签约捐赠资金1.04亿元,推动香港黄土地基金等9个涉侨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捐赠款物950多万元,惠及群众5万多人。小切口、高站位在全市整体推进“侨爱心·乡村学生眼视光工程”民生项目,为全市4万余名学生进行眼健康知识讲座,8293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为2000名学生免费配发眼镜。着眼护侨益,推荐符合条件的15名归侨侨眷担任市、县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我市“一屏三地”功能定位积极资政建言。成立涉侨纠纷多元调解中心,在侨胞之家设立侨法宣传角,开展涉侨法律法规宣讲,协调市中级人民法院2名法官线上线下常年对接调解涉侨纠纷。深入开展“暖侨行动”,协调筹集大病救助、学生资助、困难归侨侨眷补助、归侨侨眷重点人士慰问等资金200余万元,走访慰问救助侨界群众740余人次、困难学生50余名。围绕电商直播、机动车驾驶、乡村旅游、现代农牧业等培训归侨侨眷600多人次,真正把侨联工作做到了归侨侨眷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