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禧

时间:2011-12-31 来源: 作者:

 

非无凌云志   蹉跎竞日月

  —— 记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政协委员、侨联主席、西北师院外语系前主任李学禧教授

  

    打开《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第327页李学禧第目,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李学禧,英语语言学家,政治学家。笔名李熙。原籍广东梅县,1918416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市。现为西北师范学院外语系主任,九三学杜兰州分社委员,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侨联主席。父亲是清末秀才,曾在棉兰市开办私塾式的养正学校……李学禧1938年进重庆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1942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并进该校法科研究生院攻读行政学和各国政治制度至1947年…同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地方行政”留英学额,于次年秋赴英国格拉斯格大学研完英国地方行政。1949年获博士学位,由英国导师推荐赴美国威士康星大学从事美国政治制度与行政的考查研究工作。1950年春回国……

    这是李学禧先生过去的情况,由于这本《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出版于“四人帮”粉碎之后不几年,那时还不知道李学禧先生后来又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然从以上择录的有关段落已反映了李学禧先生在治学道路上的一个耀人眼目的阶段。李先生回国后情况如何呢?

条目上十分简单。我为了解他的青年时代拜访了他。回顾老一代学人的艰难历程,也将给我们留下几多启示。

    一、异国见辱发奋求学为报国

李学禧先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岛风光绮绣丽的棉兰市一个华侨教书先生的家庭。从父辈起就受到家乡文化传统的陶冶修养。家乡广东梅县,历来重视教育,人才辈出。在民国时期梅县就有30多所中学,一所县办大学。李学禧的父亲在家乡的文化熏陶中18岁中秀才。辛亥革命后科举制度废除,致学举仕的道路不通,他便随亲属横渡南洋去印度尼西亚谋生。在棉兰市办过一所华侨学校,名为“养正学校”,教授国文。李学禧先生的少年时代在印尼度过,自小受到家学教育,练就了较坚实的古汉语功底。他初小没念完就进了美国人在棉兰市办的“美以美”英语学校学习四年,又打下的良好的英语基础。1931年随父亲回国在梅县广宜中学初中插班就读,一年半后又考入广东省立梅州中学高中。中学时期的李学禧是一个以英文突出、各科优等著称于家乡的学生。他在初中毕业时,获得了广宣中学首次颁发的银杯奖。银杯上镌刻着“成绩斐然”四字。李学禧在上高中时,主办了学校的英文壁报和学生月刊,并以国文、英文、数理化各科总评90分以上、以及品行甲等、体育甲等被学校奖以免费上学。高中毕业,省城会考他荣获第一名。

高中毕业考什么大学?这是李学禧面临的第一次人生选择。在这种选择面前发生重大影响的是李学禧在少年时代萌发的民族自尊心和青年时代师长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从考大学到留学回国,报效祖国、振兴国家的理想一直是李学禧行动的动力。少年时代的李学禧在印尼所见华人在海外倍受欺凌的情景常常强烈地刺激着他的自尊心。他看到同是黄人,华人在海外被视同黑人和土人,而日本人则处处受到尊重。华人和黑人如果骑车违章,警察就用警棍殴打,而对白人和日本人则不是这样。在法庭审判中白人和日本籍被告可以坐着听审,而华人和黑人及当地土人被告却必须站着听审,而且审判极不公道。少年李学禧深知道这是国家强弱所致。他从历史书上知道中国在文化和历史上比日本民族要繁荣和源远长得多,古代日本向发达的中国封建王朝学习接收大部分文化,中国文化成为日本文化的源泉之一。然而华人在海外却受到歧视,日本人却受到尊重,就是因为日本人在近代发达强盛了起来的缘故。没有国家的强盛就没有华侨的地位。这些早就使李学禧产生了强国保侨的理想。在上高中

时,一次收听当时任南京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政治系任,后来任北京大学政法学院院长的钱瑞生先生的广播讲话,深深地影响了他打动了他,决定了他人生道路的选择。钱瑞生先生在广播中说,中国国家很弱,人才缺乏,尤其是政治人才缺乏。社会上重理轻文,如果国家缺乏理工科人才,我们可以从外国聘请专家,国家政治不行,则不能请外国人来治理。理工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饭碗,归根结底还是国家政治问题。要强国必须有自己的杰出的政治人才。青年时代的李学禧热血沸腾,他毅然地报考了南京中央大学政治系。想将来当一名外交官,用实际工作来保护在国外的侨民。1937年在他投考中央大学政治系后,正值日寇大举侵犯中国,南京风声鹤唳,中央大学西迁重庆。李学禧辍学回到家乡梅县教小学语文。由于日机频繁轰炸,母亲让他重返印尼。4个月后他收到中央大学政治系录取他的通知书,即动身到重庆上学。在中央大学上一年级时,恰逢英国给华四个免费留学的名额。中大分配一名,被李学禧以优等英语成绩考取。但由于二次大战中海路不通,没法赴英,让暂去香港大学。当时的中大政治系主任张汇文先生说,到香港殖民地大学去学政治,是个笑话。去那里学理工科可以,不能到殖民地去学政治。中大政治系前后两位系主任的爱国主义极大地影响着李学禧,他拒绝去香港大学代替去英国留学的提议。在大学期间,他关心国事,与同学合办了《自由评论》壁报,抨击各种不合理现象,博得了师生的嘉评。又组织了日本问题研究会,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作了研究讨论写出论文投报纸发表。1942年李学禧于中大政治系学成毕业。他的学士论文为《历代人事行政管理制度机关(吏、礼部、都察院)之研究》。当时他可以以优异成绩选去外交部工作,去争取实现他强外交保华侨的思想。但以培养国家政治人才、教育救国为理想的张汇文系主任惜才心切,他劝说李学禧留校当研究生,兼做助教工作。于是他就在张汇文主持的法科研究院做了四年研究生。他的硕士论文为《美国人民四权行使之研究》。李学禧在上学期间家庭生活由在印尼办企业的亲属接济,后由于印尼沦陷于日寇,生活接济中断,年老的父亲不得不重操教书旧业到很远的一所学校去代课。每日早出晚归,夜里咳嗽不止。李学禧看到父亲的艰难,于是辞去在中大的助教工作,到可拿两倍于原工资的自贡市一座盐商办的中学去教书。教书一年有余,此时任孔祥熙主任秘书,兼国家外汇管理委员会主任的中共地下竞员冀朝鼎,托其表弟物色中英文俱佳的人才。其表弟在中央大学早知李学禧的才华,就通过其他人同李学禧取得联系。李学禧用中英文各写自传一份寄去。中文自传用文言文写就。冀朝鼎读过李学禧的自传后,大加赞赏。即刻打电报汇路费让李学禧回重庆。李学禧任课的班级学生听到李学禧要辞职时,涌至他的住处,请求他暂不要走,坚持带完他们这学期的英文课。说如果嫌工资低,大家给他凑钱。李学禧只得向冀朝鼎写信说明情况,迟两个月去重庆。两个月后李学禧回到重庆。原中央大学政治系主任张汇文听到后,就来叫他回校考留学,劝他不要荒废学业,为职业去耗费精力,应当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政治人才去努力。李学禧谢绝了冀朝鼎给他在世界

银行推荐的职务,回到中大,考取了去英国留学的名额。中间又几经周折,于1947年才赴英国,到格拉斯哥大学留学,该校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曾经任教的古老大学。李学禧在这里学习两年,考查了英国的政治,行政制度,用英文写出了相当于一本厚书的博士论文《英国地方政府中的中央控制与国库协金制度的应用》。他在论文中把英格兰和苏格兰放在一起,研究了英国地方自治与中央用拨款指定办事加以控制的制度。论文被评委专家一致通过。他的导师对他的论文倍加赞赏,致书民国政府教育部说,李学禧对英国政治制度很熟悉,建议政府批他去美国考察研究美国行政制度。民国政府批准后,李学禧来到美国。

二、万里传鸿赴国从教多磨难

李学禧在美国研究美国行政制度半年,即听到祖国内战结束,全国解放的消息。1950年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向海外学人发出了回国建设家园的号召。一直怀有教育救国和政治强国理想的李学禧先生此时感到报国有门,踏上了归国的路程。

先生回国以后,先在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一学期。然后分配到西北,在兰州大学教授。从此在祖国的大西北高原一呆就是37年。最初九年他在兰州大学历史系、经济系工作。后来一直在西北师范学院英语系工作。做为一个政治学博士,他只想回国以后利用自己政治科学的知识为祖国培养一大批行政管理人才。但是他弄不懂极“左”路线下的“阶级斗争为纲”的国内政治,这种政治并不需要被称为“资产阶级的”一系列社会科学、更不需要这种政治科学或行政学。而且是歧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最后发展为知识分子都是资产阶级、“知识越多越反动”,这是他及全体知识分子所始料不及的。所以李学禧回国后不仅没有他可以对口的专业,而且连他也莫名其妙地成了“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他初到兰大时,没有对口专业,这时南开大学校长潘戚听到他已回国,就聘他去南开大学政法系任教。他与兰大领导谈此事时,回答是,不可以走,兰大没有政治专业可以养你老。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回答可以说是农民的价值标准,有人养他老大概都是祖祖辈辈盼不到的。于是李学禧先生就不得不改行,先后在兰大历史系、经济系、财会系任教。他教过“新民主主义论”“中国国民经济史”“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革命问题”等,凡是没人讲或找不到能与人对口的课,都让他去讲。这样,他就为每一门新课疲干奔命,而患了糖尿病。后来又去搞“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近代外交史”。直到调到西北师范学院英语系,发挥了他的英语特长后才固定下来。1960年他到英语系教基础英语,1962年担任英语系教研主任。先后开设了“英语词汇学”“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英语作文,“泛读”,“英美概况”等课程。从1978年到1983年李学禧担任了英语系系主任、并带研究生。

李学禧先生在西北师范学院英语系,几十年如一日勤恳耕耘,兢兢业业进行教学研究活动,以他精深的英文知识使这个系具有了很高的声誉和教学质量。他平时的每堂课都使学生耳目一新,同学们谁也不忍错过听他的每节课。1981年,李学禧目不能视卷,从此在课堂上,他手拿粉笔,以他不凡的记忆力和对英语语言文学的深厚造诣,对毕业班和研究生用英语口授《英美概况》,整整一个学期。这使学生们深为震惊。他的诸如《英语词汇学》、《翻译理论及技巧》等讲义都成为学生的第二工具书,毕业后长期保存。并传至外省大学,不断有人来索取。他的一部二百余万字的《汉英成语与常用语汇编》油印本,于1977年在全国兄弟院校交流得到好评。后应甘肃人民出版社要求删去例句改编为《汉英成语和常用语》词典,于19795月出版,发行20万册,短时间销售一空。1979李学禧先生完成了15万字的《百首英诗鉴赏》书稿。这本书稿共有25章收集了百首著名古典英诗。采用了原诗与译诗相对照,中国古诗词与英诗相比较,并对诗歌的内容加以阐发批论的方式编写。英语语言学并非李学禧先生的专业,但从他早年在海外练就的英文功底和多年的英语教学和研究,使他成了英语语言学家。除了他编的《汉英成语和常用语》词典和《百首英诗鉴赏》外,他还有许多英语研究论著,如《英语中的汉语贷词探源》,《论英语不完整句的应用》、《论英语词形的缩略》、《英语时间用语探索》,《英语名词复数的构成及其应用》等。他还编过《汉英

对照:农业及农业劳动词语分类选辑》手册。曾搞过中国近代翻释史的研究。可惜在“文革”中焚毁。

李学禧先生回国以后,不能从事他的政治科学和行政学的教学和研究,在转入英语教学之前,他凭着自己深厚的文科基础,除担任经济和史类课程教学外,还写了许多历史论著。如《甘南农民起义》,《鸦片战争后外国毒贩在中国的罪恶活动》,《太平天国焚烟政策及革命被绞杀后烟毒在中国的泛滥》,《美帝国主义与巴拿马运河》,《红溪事件》等。

三、老凤鸣清奋翅岂在长风晚

李学禧先生在1958年错划为右派,政治上一直受到歧视。“文革”十年中倍受磨难,多少苦心写就的书稿也付之一炬。获得博士学位的政治学自己也不敢问津。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错划为右派问题得到改正平反。之后,党和国家在政治上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和地位。1980年他被任为甘肃省侨联主席,1983年被选为甘肃省第四届政协委员,1980年和1984年两次当选为甘肃省侨联主席,1983年被选为甘肃省第六届人大代表及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

改革给国家带来了新生,也给李学禧先生带来了新生。李学禧先生在笔者采访时谈到,十一届全会以后,党把知识分子当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看待,和过去是极大的不同。现在可以放胆工作了,精神上得到了解放,有了安全感。这比提高物质生活更重要。老年逢春时,先生倍感欣喜,虽病痛在身,欲再图奉壁。他除了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外,还在为他的《百首英诗鉴赏》的出版奔走,尽管国家各方面的官僚主义和出版体制弊病使他的这本书稿的出版几上几下,屡受挫折,但他认为英诗鉴赏书籍国内不多见,一定会受到英语爱好者的欢迎。他相信出版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他说有的教授写了一本书,在出版界一压就是十年。他的《百首英诗鉴赏》于1979年就付上海准备出版,上海外语学院刊物上多次登过出版广告,但由于出版者的奖金等问题,书稿在压了5年后,于1983年退回。后由广西出版社接手准备出版。他们提出要加诗作者简介。当诗作者简介编出寄去后,对方又要双目视力极差的先生将二十万字的书稿重抄一遍。先生无可奈何只得放着书稿。这部书稿己经历了9年还未能出版。先生在参加第六届全国人大的时候,与其他代表共提过一个建立出版法的提案。

关于政治学科,先生认为应当加强这一学科的研究。过去用阶级斗争学说片面地代替一切社会科学和当作政治的指导思想,废涂了对政治学,行政学、市政学及中西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是极大的损失。使这方面的理论很薄弱。同时也没能培养优秀的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建立科学的高效的行政制度。中国政府行政效率差与此有关。中国历代都有提升人才的研究、行政学有关于考核人才,提升、选用人才一套理论,对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是有用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的研究对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是必须的。这些我们过去很不重视。先生认为现在全党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再不以阶级斗争为纲,就应当加强政治学,行政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建立科学的行政体制,培养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管理文明、有序、合理、积极、常规化、法制化,以创造党政分离和政企分离的改革后的新的社会生态环境。同时有利于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使社会有民主和秩序,有个人进取、竞争,发展个人创造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关于教育改革,先生认为,大学学科太少,都是基础的东西,应当设置一些高深的专门的学科。现在实行班级制,一个班的学生一个样,不利于出人才。应当积极推行学分制,80个学分学本专业课,其余可以学习其他课。理科一定要学文科知识,文科一定要学理科知识,也可让学生学兴趣学科。

关于英语教学,目前则重于语言,应当并重文学。英语教学质量偏低,教育改革要重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系里建立教学研究考核小组,考查教师的教学情况,非常有必要。教师教学情况怎样,系里凭印象评价。学校管的事多,会多,不能集中力量抓教学质量。学校的生活应当社会化商业化和群众自治管理。

李学禧先生出身侨民,他的很多亲属仍在国外。他从80年起当选为省侨联主席,积极致力于侨民工作,拥护一国两制的统一祖国的设想。他认为在经济建设上不可忽视侨资的利用。甘肃的侨属工作主要是针对旅居阿拉伯的少数民族侨属,与沿海和其他地区的侨务工作不同。要争取这些少数民族侨属侨民对开发大西北和促进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本文摘自《兰州学刊》198802期,作者:张德强,作者单位:兰州市社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