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创新机制加强侨联组织建设

时间:2022-11-02 来源:平凉市侨联 作者:

平凉市创新机制加强侨联组织建设

 

县一级侨联组织缺失一直是我市侨联工作的短板,严重制约工作发展。第六届平凉市侨联履职以来,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贴心人,成为侨务工作的实干家”要求,紧盯“有组织、有队伍、有阵地、有活动、有经费”的目标大力推进侨联基层组织建设,指导4个县(区)成立了侨联,进一步延伸了组织手臂,扩大了工作覆盖,在服务大局、服务侨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确定了“一年搞试点,两年出经验,三年大推广,四年全覆盖”的工作思路,在市侨联六届一次全委(扩大)会上树立了重心下移、抓实基层的工作导向,并积极稳妥付诸实践。二是充分沟通协调。抓住“关键少数”,利用开会、培训、调研等机会,向各县(市、区)委主要领导和统战部长宣传党的侨务政策、侨法有关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条款、侨联章程关于地方侨联组织建设相关要求、侨联工作在“大统战”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立侨联将成为统战工作新的亮点等,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三是印发指导意见。市委统战部、市侨联联合发文,从成立县级侨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政策依据、组织架构、工作职责、方法步骤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突出召开代表大会、选好带头人、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县(区)委批复等关键环节,要求新成立的侨联必须有1名专职人员、3到5名兼职人员,有一定工作经费,配套不小于30平米的“侨胞之家”,使侨联从成立之日就进入规范有序的轨道。四是积极开展试点。2021年初定在侨眷较多、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的灵台县开展“侨联小组”试点工作,探索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之后,如何成立县级侨联、承接工作任务的经验。经过两年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灵台模式”,为全省侨联基层组织建设探索了路子,其做法被《甘肃信息—决策参考》刊登。五是加强业务培训。召开了全市台侨界“联学+巡听”工作会议、举办了全市台侨干部业务培训班,传达中国侨联、省侨联全委会议精神,解读中国侨联章程、国务院侨务办《关于界定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熟悉省侨联《成立基层侨联组织工作流程》,分析我市侨情概况、存在的问题、研究思路对策。使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和业务人员明确职责任务,掌握法律政策,积累工作经验,切实把侨联工作抓在手上。六是坚持以点带面。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培树了“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崆峒山、“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泾川西王母宫、侨眷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泾川县旭康食品有限公司”、灵台县“侨胞之家”等一批海外统战和侨务工作示范点,联系了何世坤、慕东升、黄银宝等一批侨界代表人士,在各级媒体、平台刊发一批侨务工作动态、做法经验和调研报告等,为侨联工作全面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七是保持联络联谊。每逢传统节日,各级侨联都会提醒侨眷向海外亲人“打一个电话、发一封邮件、送一份祝福”,共叙亲情友情乡情,凝聚爱国爱乡力量。在全市侨联干部、侨眷和海外华侨中推广使用“侨联通”应用软件,与加拿大多伦多甘肃同乡会等侨社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谊关系。八是提供优质服务。按照“政治上不强加于人、经济上不要钱要物、接待上不弄虚作假”的原则,对回乡探亲、工作交流和考察项目的侨胞上门看望,对代表人士安排接待,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所思所想和基本诉求,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发展变化、资源禀赋和营商环境,协调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温暖了侨心,增进了友谊。九是妥善做好信访。市侨联会同中级人民法院建立了涉侨纠纷在线诉调平台。近年来共受理侨眷来信20多件、来访40余人次;协调有关部门办理出国探亲16人(次)、到国外定居9人、涉外婚姻登记3件;房屋拆迁纠纷5起。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保持了侨界和谐稳定。十是促进文化交流。成功举办了2020“亲情中华·走进平凉”中国侨联慰问演出活动,为人民群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去年8月份崆峒山被中国侨联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为我市承接“寻根之旅”“海外侨胞故乡行”“海外华文媒体采风行”等活动增添了一张“国”字号侨牌。组织全市高中学生参加了第21届、22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9月上旬我们向全市归侨侨眷、归国留学人员和广大海外侨胞、留学生、华裔青少年发出倡议,广泛开展“我的中国心·喜迎二十大”作品征集活动,使“根魂梦”根植于侨界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