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晨钟

时间:2012-07-23 来源: 作者:

 

董晨钟,男,甘肃泾川人, 生于1962年。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2001年在德国卡塞尔大学物理系留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原子分子物理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职博士生导师,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物理学会原子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三届专家评审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EBIT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者,甘肃省优秀专家、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及第一层次领军人物。

董晨钟同志从1983年大学毕业至今已经在甘肃高教战线奋斗了29年。特别是在2001年,在他从德国卡塞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和对国家美好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出于对自己创建的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毅然回到国内工作,为甘肃、为母校西北师范大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年华。在工作中,他始终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同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脚踏实地、锲而不舍、锐意创新,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省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成绩得到了各级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和荣誉称号。19915月被省教委授予 “有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 19919月被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 “全国优秀教师” 称号, 19925月被省教委授予 “省高校首届青年教师成才奖”, 199310月获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 19963月获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局和省科协的 “甘肃省首届青年科技奖”, 同年被省政府确定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710月获“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1998年被甘肃省政府授予 “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20025月被甘肃省团委授予“甘肃青年五四奖章”,2006年被省委授予“甘肃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7年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10年被评选为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物,2011年评为“甘肃省教学名师”。

在行政管理方面,特别是在他担任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的十多年间,他怀着极其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思想融入到学院的管理工作中,适时抓住学院发展的大好时机,创立了“一人一系一所”的学院运行新机制,通过大胆任用学历层次高、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优秀人才做系、中心和所的领导,积极改善教学、科研和办公条件,努力营造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全院教职工的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在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他积极带头,勇于实践,加强教学改革,加大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以及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力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使学院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在短短几年内,物电学院从一个以教学为主的物理系一跃成为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每年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年获科研经费300余万元,并与国内外数十所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有密切学术交往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学院。近年来,该学院的工作也得到了学校和省上的多次表扬和肯定。2005 2007年学院都被评为优秀管理单位,2008年学院被甘肃省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在教学方面,董晨钟教授先后讲授过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十余门课。在课堂教学中,着力于启发性、诱导式教学,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善于渗透物理思想、科学方法,着力体现创新精神,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及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为了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把在原子物理学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穿插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体会在当时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基础上,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创新性思维的?怎样摆脱经典物理的束缚、提出前所未有的原创性物理理论的?同时,开设学科前沿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学科前沿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等先进装置,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另外,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增加对专业英语的积累,为他们以后在更高层次上的学习和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有效培养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他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率先创立了将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培养与科研项目有机结合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积极探索本、硕、博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行,不但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而且使他们在工作态度和方法方面得到了严格训练。多年来,他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中有一半以上获得优秀成绩,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平均每人都能在SCI刊物和国家权威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的论文。2008年通过学校立项,进一步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了全院。截至目前,在全院已创立各种学生科技创新团队19支,参与教师达学院教师人数的85%,参与学生人数达到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该项成果于2011年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作为教师,除了认真教书之外,他也十分重视育人工作,并始终把这一工作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善于通过学科本身的吸引力来激发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品格。同时他认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必须坚持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多年来,对所教授课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都作了深入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及时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验室的建设中,完成了多篇高水平教学研究论文。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先后负责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教育部、科技部和甘肃省等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研究论文173篇,其中 SCI期刊收录论文108篇。研究成果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工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和好评,已被国内外其他学者在SCI 论文中引用200余次。例如,与德美科学家合作发表在Phys. Rev. Lett上的关于超重元素镄的电子能谱结构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著名科学评论媒体如《Science News》、《Physical Review Focus》和《Laser Focus World》等都对此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将此工作誉为“为进一步开展放射性元素镄的原子性质的研究投下了第一缕曙光”;有关高离化态类Ne和类Ni等电子系列离子的7万个能级和光谱数据的理论计算结果已经被“CODATA中国理化数据库”收录,为我国建立基础科学数据库提供了部分基本数据,并为与X射线激光研制相关的能级和跃迁提供了精确的原子数据;发表在J. Phys. B 43, 035005 (2010)的论文 “Two-electron-one-photon M1 and E2 transitions between states of the 2p3 and 2s2 2p odd configurations of B-like ions with 18< Z<92,被评为2010年发表在IOP期刊库的几十种杂志中质量最好的七篇中国论文之一。

第二,研究工作所建立的理论方法、计算程序以及探索的一系列规律将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应用于光子与复杂原子、离子、电子与复杂原子、离子以及复杂原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反应动力学过程以及由这些过程形成的内壳层激发态、双电子激发态及高激发态的辐射和非辐射(Auger)衰变过程的研究中,从而逐步发展起一套全相对论理论框架下能统一处理束缚态-束缚态、束缚态-连续态之间跃迁的涉及各种原子(离子)的激发态能级结构和辐射、非辐射衰变特性以及粒子间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研究的方法和程序,使之不但可以对各种实验观测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推动理论进一步发展,同时可以产生精确的精细结构能级、辐射和非辐射跃迁光谱、碰撞激发和电离截面、速率系数等数据,以满足各种新技术应用的需求。

第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能力不断提升,部分成果获NSAF联合基金优秀奖。多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8 项,其中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特别是关于 “电子-离子碰撞激发过程的相对论理论研究”的联合基金项目,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评审委员会评定验收,被评为“NSAF联合基金优秀奖”。该项研究成果可望应用到如惯性约束聚变等重大国防研究计划中。

第四,应邀参加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合作项目、德国SPARC国际合作组织及中日重点大学合作研究计划项目,成功举办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合作不断扩大。2005年起应邀参加了德国重离子研究协会的SPARC国际合作研究组织及相关的一系列学术活动; 2010年,应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邀请,项目组参加了IAEA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Spectroscopic and Collisional Data for Tungsten from 1 eV to 20 keV ”。该项目共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中国和印度共7个国家的15研究小组参加,我们是中国方面的唯一承担单位;同时,作为中国科学院与日本科学促进会发起的10年合作协议框架下的中日重点大学合作研究计划(Core-Uni verity Program)的中方核心成员之一,分别在2004年、2007年和2009年连续主办了三届“中日等离子体中的原子分子过程国际研讨会”, 累计共有来自美国、德国、爱尔兰,日本,印度等国家以及国内部分高校和研究所近200位研究人员参加了研讨会,并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集3卷。

第五,多次在重要国际会议、相关大学和研究所做邀请报告,国际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被邀请在国际和国内高级别学术会议做了相关内容的研究进展报告和综述报告23次。如201184,第七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OCPA7)的邀请报告;2011729,第27届国际光子电子原子碰撞学术会议(ICPEAC)的大会报告;201092,第15届国际高离化态原子物理学术会议(HCI2010)的大会报告;20101218,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第一次国际合作研究工作会议(CRP)进展报告;2010825,在“The 7th Stored Particle Atomic Physics Research Collaboration Meeting (SPARC)”会议上的大会报告等。

同时,多次应邀赴德国、日本和爱尔兰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合作研究。截至目前,已分别与德国的卡塞尔大学、日本的核聚变科学研究所(NIFS)、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瑞典马尔默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以及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确立了多项双边合作研究项目。随着研究工作得到学术界的不断肯定和重视,本人于2008 年再次当选为我国原子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副理事长,2010 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聘为第十三届专家评审组成员。

第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骨干队伍,极大地促进了学科梯队的发展、整体科研实力和水平的提升。领导的学科点连续多次被评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近几年共培养博、硕研究生30余人,其中已毕业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22人。期间有2位博士研究生获得“李政道奖学金”资助,1位博士研究生获得比利时自由大学的博士后工作,1博士位获得日本NIFS博士后工作,1博士位获得澳大利亚达尔文大学的博士后工作,1位硕士研究生获得爱尔兰博士留学奖学金,1位硕士获得瑞典伦德大学博士留学奖学金。

董晨钟教授作为甘肃省原子分子物理学科的领军人物,在个人的学术研究取得不断进步的同时,他倾注了更多的心血来关注整个学科的发展,想方设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着力于学科点和学术梯队的建设。在董晨钟教授与他领导的原子分子物理学科组的同事们的辛勤工作下,1997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这个学科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是该学院的第一个硕士学位点,它的建立对于凝聚和稳定优秀青年人才、推动整个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辐射、带动和支持作用。2003年该学科又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甘肃省重点学科,2008年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组建了“极端环境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2010年进一步建成甘肃省原子分子物理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2011年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这些学科平台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据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排行榜提供的信息,近年来他所领导的原子分子物理专业一直被评为A级,在全国名列前茅。目前,该学科已经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了较大影响并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并发展成为学术带头人队伍年富力强、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具有承担国际和国内重要科研项目能力、团结协作、充满创新活力的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成为甘肃省乃至全国培养原子分子物理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